在库布其沙漠北缘,一望无际的光伏板整齐铺展在金黄色的沙漠上,一段规划长400公里、平均宽约5公里的“光伏长城”正加速构筑,锁住浩瀚沙漠,推动“死亡之海”变为“生机之地”。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,中国“光伏治沙”模式和成果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。多国代表认为,中国光伏治沙经验为全球生态治理和能源转型提供了关键助力。原本用于发电的光伏技术,究竟如何爆改沙漠,实现能源生产、防沙固沙、生态保护、农业生产的有机统一?
提及治沙,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植树种草的传统路径。但在广袤荒漠地区,单一生态修复模式长期面临着“投入大、周期长、效益低”的世界性难题。一株幼苗从栽种到成活,不仅需要持续灌溉,更要抵御风沙侵蚀,往往投入数年心血,却可能因为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而前功尽弃。更关键的是,传统治沙多依赖财政“输血”,缺乏可持续的经济动力,难以形成“治沙—受益—再治沙”的良性循环,这让许多国家在荒漠化防治面前望而却步。
中国的“光伏+”模式给出了颠覆性答案。它通过铺设光伏板,在固沙护土的同时实现发电收益,用经济价值反哺生态建设,打破了传统治沙困境。
最初,在沙漠建设光伏电站,并非为了治沙。近年来,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,光伏发电成为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依托。光伏发电大规模发展,需要土地和光照资源。我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土地资源丰富,其中,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面积10.15亿亩,戈壁面积7.18亿亩,大部分区域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区或较丰富区,建设光伏电站潜力大。因而,“沙戈荒”地区成为建设新能源大基地的重要选择。
在持续建设中,这些光伏基地有了意外收获。光伏矩阵间距合理、高度适宜,能有效降低地表风速,减少风沙流动,成为高效的防风固沙墙;板体遮挡阳光,可大幅减少地表蒸发量,局部空气湿度提升,为沙生植物生长创造了适宜的微气候;定期清洗光伏板所用的水可用于植被灌溉,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。如今,在光伏板下的沙土中,沙柳、柠条、沙蒿等防沙治沙植物茂密生长,“沙戈荒”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。
“光伏+”模式还释放了“沙戈荒”地区经济潜力,让治沙从赔钱买卖变成了富民产业。电力产生收入,其中一部分可为生态建设持续“输血”,实现“以电养沙、以沙生电”可持续循环,让治沙有了经济基础和内生动力。“板下经济”更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。光伏板下种植的牧草、药材通过深加工,形成了青贮饲料、保健品等特色产品;利用板下空间发展生态养殖,既控制了杂草生长,又节省了饲料成本,动物粪便还能改良土壤,形成“固沙—种草—养殖—肥土”有机循环。从此,“沙窝窝里赚钱”不再是梦想。
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、受影响人口较多、风沙危害较重的国家之一。在防沙治沙工作存在长期性、艰巨性、反复性和不确定性的形势下,国家林草局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《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》提出,到2030年,新增光伏装机规模2.53亿千瓦,治理沙化土地1010万亩。光伏治沙正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、推进沙漠化防治、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抓手。
放眼全球,光伏治沙模式价值远不止于技术创新,更在于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。对于那些饱受荒漠化与能源短缺双重困扰的地区,中国方案既解决了“如何治沙”的生态难题,又回应了“如何获取清洁能源”的发展需求,更创造了“如何带动民生”的经济路径。它证明,只要秉持系统思维,创新发展模式,荒芜之地也能变为孕育希望的沃土。
爆改沙漠,改变的不仅是自然生态,更是发展方式的深刻革命。未来,光伏治沙与制氢、储能等新技术结合,将碰撞出更多火花。沙漠有望成为真正的“能源沃土”和“经济绿洲”,荒漠化土地将重新焕发生机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